教育如何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一)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1-8 第8版) 作者:顾雪林 周飞 汪瑞林
汤敏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84年赴美国伊里诺伊大学经济系学习;198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聘为经济学家;2000年调到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任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2010年12月起任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2011年起为国务院参事。任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
以数字化制造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抓住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若失之交臂,则可能离建设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渐行渐远。中国已经错失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会,绝不能再错过第三次。但是,我们靠什么抓住这次机遇?关键靠人才。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何特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
荷兰人用3D(三维)打印机打出了人的下颚骨,并移植到人体上,效果非常好。3D打印机颠覆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记者:我们过去常常讲工业革命,也讲教育革命。为什么现在要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话题呢?
汤敏:因为近些年,新的工业革命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而且在最近几个月发展得非常快。前不久,英国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记者:什么叫“第三次工业革命”?
汤敏:《经济学人》杂志上的划分跟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划分并不完全一样。他们是这样划分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的纺织机械革命化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福特汽车工厂在20世纪初大规模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为标志。
这两次工业革命都改变了社会,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形态。
今天,他们提出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指以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或者说是以数字化制造为标志的工业革命。近年来,信息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高技术合成材料如碳纤维、石墨烯、纳米等各种新型材料层出不穷。把这些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数字化制造,最具标志性的新生产工具是“3D(三维)打印机”,又称为“堆砌加工机”。它像打印机一样,层层地把新型合成材料直接“印”出,或说是“堆砌”出一个产品来。这种模式将会取代传统的车、钳、铣、铇的生产方式。数字化我们已经说了多年,过去的一些数码机床和数码设备,都不能叫革命性变化。数字化制造业开始引起革命性变化,是今天以3D打印机为标志的。
记者:3D打印机怎么会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制造业革命的标志呢?
汤敏:我们可以看看3D打印机是如何工作的:比如一块火鸡肉块,中间还有芹菜,这用火鸡肉块加上芹菜做就行了。但3D打印机首先要分析火鸡肉块有哪些成分,用不同的管子把各种成分放上,一层层地最后打印出火鸡肉块。除了火鸡肉块之外,食品类中,它也可以打印出巧克力、奶酪,甚至做出一个航天飞机。在经济学人杂志的描述中,人们可以用3D打印机制造榔头,把榔头的铁和木头部分都层层做出来。
3D打印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之一。工业用的3D打印机可以打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体。由计算机设计好后,机器把它打印生产出来,这是最新的生产方式。它既可以打小的,也可以打大的东西。3D打印机像工厂一样,把大如飞机,小如锤子等制造出来。
2011年6月,荷兰人用3D打印机打出了人的下颚骨,并移植到人体上,效果非常好。现在有人正在做人的大腿骨,以后很可能把人类各种各样的器官都制造出来。
记者:这种3D打印机方式的数字化制造,它的革命性究竟在哪里?
汤敏:3D打印机颠覆性地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流水线。对打印机来说,你是重复打一千张一样的文字,还是一千张完全不同的文字,它所花的时间与成本都是一样的。3D打印机也是一样。过去,福特汽车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都是一模一样的,而用3D打印机就可以走出大批量生产的局限,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多样化和小批量的生产制造。这种数字化的制造,加上新能源、互联网和科技发明,就构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记者:还有什么能说明3D打印机的产生是革命性的呢?
汤敏:3D打印机大规模普及以后,会出现几个重要现象。第一,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会快速减少,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第二,这种新工艺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要求。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