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详细内容

学生园地

“笨”的人才能做持久的事(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2-14 10:41:12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教育报》本报记者:王珺 (2013-03-26)
 
     李华就是这个“一条路走到黑的铁杆”。
     当了20多年政治教师,现为学校教研室主任的李华,理想是穷尽一生才智去“缔造一片晴朗,让纯洁的心跳跃在无云的天空”,始终自信、沉着、冷静、乐观地把每个学生都看成一个新的世界。她说:“自2005年12月让自己的灵魂在成长博客‘诗意地栖居’,年逾不惑的我的成长堪称飞跃。”
     她在一篇博文中写道:“读书是很个性化的行为,读什么、怎么读是自己的事。过去,我喜欢读散文、小说等文艺类书籍,而对教育类书籍缺乏兴趣,很少涉及。平时更多是凭经验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这些个人的经验、反思和顿悟,鲜活质朴却零散琐碎。20多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自己摸索获得的经验是宝贵的,但仅靠个体经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缺乏科学理论支撑的教师专业成长是艰难缓慢的。”
     作为中学教师,她感到自己迫切需要理论的引领。
     谈及初衷,她说:“与其说当时提出成立区域教师读书俱乐部是我的‘一闪念’,不如说是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目睹张文质、刘良华、周彬等教育学者尽心尽力推动中小学教师读书、帮助老师们尽快获得专业成长的热忱让我感动,也激励着我在自己读书成长的同时能为促进更多教师读书成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作为读书会的发起者,大家推举李华担任“班长”,而她在愉悦地为大家服务的时候,总是满足地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为了督促自己而督促别人才使自己能够坚持阅读、反思和写作”。她坦陈:“这几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重,但不仅没有因此产生职业的倦怠,反而更加豁达乐观,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日益充实和强大。”
     由于俱乐部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2009年开始,先是小学老师来参加活动的渐渐稀少,后来初中老师也来得越来越少了。能够坚持读书并撰写读书笔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以《杜威教育名篇》这本书为例,只有李华、杨继红、肖晓云、廖旺华、林晓枫、陈琼英、陈蕾和傅润生少数几个人在坚持。这使“班长”李华猛然惊觉,原以为平坦的教师成长之路因为“坚持”突然变得崎岖和陡峭起来。
     一篇题为《因为陡峭,所以高贵》的影评提出“陡峭造就了高贵”的观点,李华由此联想到了教师读书。
     “陡峭造就了高贵”,原来寻常的教师读书写作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现实社会中变得罕见而高贵起来。就像“高贵的人绝对拥有高贵的爱情(他可以使对方也变得高贵起来)”一样,高贵的教师也绝对拥有高贵的精神(同样他可以使他的学生也高贵起来),而高贵的精神必然陡峭,“因为其卓尔不群的高度注定了它的艰难曲折”。
     “1+1”成立四周年时,张文质曾问李华:“如果俱乐部只剩你一个人了,你怎么办?”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读书俱乐部中最大的受益者,无论如何我会坚持下去的。”
     凭借书籍自身的魅力和这份读书所给予的勇气,福州“1+1读书俱乐部”最终走出低谷,并且将一种读书精神和方法辐射到全国各地多所中小学,福建师大附中、福州时代中学、福州格致中学、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福州屏东中学、福州井大小学、福州康桥中学、福建师大文博附中等福建省内的十几所学校及湖北、江苏、四川等省外数十所中小学都相继成立了教师或学生的“1+1读书俱乐部”。南北遥相呼应,一起读书。
     读书是一种自我成全
     “1+1”成立之初,张文质对俱乐部成员提了五点建议,李华和“读友”们时常拿出来重温:
     一、张老师说这个俱乐部是我们自己组建,自己要参与的,但一个月读一本书其实也不容易,教学需要勇气,阅读也需要勇气!
     二、张老师希望我们不必带着“任务”去读,也不要急着为写作尤其是“写论文”而读,让我们先把这样的“任务”放一放,包括把自己的“定见”与“经验”也放一放,让我们直接进入文本,与作者相遇,与自己相遇,在克服最初的阅读困难之后,我们会慢慢地获得美妙的发现与惊喜,其实每一本书都是需要阅读者重新“写作”的。他还希望我们在阅读时多多抄录,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多与自己对话,也就是多写一些阅读札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轻易放过自己的阅读体验。
     三、张老师建议,在阅读时不妨多多联想、回忆,放任自己阅读时引起的触动,回到记忆,对已经过去的生活重新理解,重新判断,获得新的经验,产生对生命更多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四、张老师说我们的阅读还要反观自己的教育实践,这样的反观也就是直面我们的困难与恐惧,在反省和自我哺育中,去增强教育的智慧,真正成为“自己始终在成长中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成长”的人。
     五、张老师希望我们有勇气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与更多的朋友交流,也要有勇气在讨论现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舒展,生命的意义首先就在我们所选择的生活,这样的“生命表现”也许就是我们能够获得的一种幸福。它一定是自我添加与自我成全的。
     “1+1”成立以来,大学教授黄克剑、余岱宗、林少敏、孙绍振、钱理群、程光泉,中学特级教师陈日亮、王立根等都曾义务来讲学。
     在六周年纪念会上,福建龙岩市永定一中教师廖旺华发言细数“1+1”带给他的美好:“2007年7月我荣幸地成为了‘1+1’的一名远程会员。”之后他便坚持参加网络在线讨论交流,还三次赴福州参加了“读书月谈会”。每一次的读书聚会总是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始终洋溢着温暖的气息——这令这位来自龙岩老区的教师印象深刻。
     无论是“大”教授还是“小”教师,因为书,因为分享的冲动而坐在一起。这景象,何等美妙!
     每当点开“1+1读书俱乐部”的博客页面,毕淑敏的那段话便跃入眼帘:“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现出来了。”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