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力量与作用
真理的力量与作用
作者:梁衡 来源:当代先锋网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学者柏拉图的学生,担任过亚历山大皇帝的老师,马克思曾称赞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说过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是他爱戴与尊敬的人,但如果老师与真理发生矛盾,他就只能站在真理的一边。可见,真理在他心目中具有怎样神圣崇高的位置。
德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马克思除了真理以外,从不崇拜任何东西,除了向真理低头,从不向任何事务低头,从没有像尊敬真理那样尊敬过任何东西。
为什么真理会赢得这样的尊重呢?真理不是停留在口号中的东西,不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东西,深入去了解它,就会明白它所具有的内涵和强大力量,就会自然地去接受和认同真理。
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且会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按真理办事,事情就办得好;不按真理办事,就会受惩罚。”真理的这种作用,并不是显现地存在着,而是隐藏在客观规律中;这种作用,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这种作用,不是靠武力、权威就可以得到;这种作用,比其它任何一种力量都强大……
曹禺先生曾说:“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一切都会过去的,唯有真理长存。”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真理的发现,会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都是对真理的这种力量的认同。
正是因为真理具有这样的力量,所以,掌握真理并使之正确地发挥作用,就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动力。
真理的这种作用,会自然地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也会通过某个人对它的掌握和坚持而表现出来。而一旦某个人掌握了真理,并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事原则,这个人就具有了超越一般的一种理性的力量。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俘,敌人在劝降无果的情况下,决定枪毙他。当年的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附近就义。一位临场记者曾这样报道了瞿秋白就义时的情景:
至中山公园,全园为之寂静,鸟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饔。彼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乃言曰:“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瞿秋白说罢此话,坦然正其衣履,到公园凉亭前拍了遗照——他背着两手,昂首直立,恬淡闲静之中流露出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概。瞿秋白在刀兵环护下,慢步走向刑场。刑场在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蛇王宫养济院右侧的一片草坪,距中山公园二华里多。倘是怕死的人,不要说步行两华里,就是二十米也无法走,恐怕是要被人拖行的。瞿秋白手挟香烟,顾盼自如,缓缓而行。继而高唱国际歌,打破沉寂之空间。到了罗汉岭下,他自己找了块空地面北盘足坐下,回头看了看行刑者说:“此地甚好”,接着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瞿秋白面对死亡,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力量。他本是一位瘦弱的书生,不是张飞、李逵式的孔武有力之人,但却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的这种力量,震慑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并长久地留在了历史的记载之中。
“文革”后,全党对十年“文革”灾难性历史的反思,都归结到一个问题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真理在哪里?并进而提出了真理的标准问题。此言一出,立刻静寂一片,瞬即又热烈讨论,群思群论,群情激昂,对这一问题的澄清也使全党再一次团结起来,在真理的指导下,重新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性,面对困难,团结一致向前看。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