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时文选荟>详细内容

时文选荟

整本书阅读要上好起始课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20 10:11:55 浏览次数: 【字体:

整本书阅读要上好起始课

——以《论语》为例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5日

作者:何郁

      编者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贯穿始终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被列入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比使用文选式教材时单篇独章、逐段逐句的讲授,整本书阅读在理论上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建构、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成果的形成,为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打下基础。但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中选取书目?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目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如何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和评价……2018年,本版推出“整本书阅读”系列栏目,期待读者积极投稿,把自己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与大家分享交流,使更多的教师受益。

从目前的阅读状况来看,整本书阅读有些老师可能忽视了起始课(也可叫导读课),我觉得,这有点危险。如今,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基本上被破坏殆尽,许多学生没耐心读完一本书,即便是像《边城》《老人与海》这样篇幅短小的书,更不用说像《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或者像《呐喊》这样艰深的著作。而上好起始课就可以帮助学生点燃阅读兴趣,甚至是持久的阅读兴趣。

在讲《论语》之前,我担心学生对这本书有隔膜、不能很顺利地进入孔子,担心学生在老师的逼迫下,勉强去读几天,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就一定会半途而废。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如果阅读一本书、一个作者,是勉强进入的,该是何等痛苦,而且将心比心,我也不愿意这样做。于是我煞费苦心地琢磨要上一节起始课,以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论语》和孔子,我希望让他们对《论语》和孔子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备课。不是说备这节课有多么难,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左右徘徊。最终,我确定这节起始课讲两个内容:孔子这个人和《论语》这本书,前一个问题是重点。

关于孔子这个人,别说讲一节课,就是讲一个学期都可以,那么在短短的一节起始课里讲点什么呢?我想,关注点还是要放到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上,目的是要“点燃”。于是围绕“孔子这个人”,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家世——孔子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其后代避难奔鲁(自此为鲁国人),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在这里我强调孔子为贵族后裔,强调贵族的重要性,给学生一些暗示,要他们注意,《论语》中的孔子,身上有贵族的血统,有担当精神。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佰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在这里我想强调到孔子出生时,已经家道衰落,基本上是平民,所幸的是,他很聪明——夫大妻小,可能符合优生的原则吧,这一点学生会很有兴趣。后来讲课时证实,学生对这两点的确很有兴趣。

第二个问题:时代——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与春秋后期同步。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段时间共发生133场战争,分别有:宋与郑52场,齐与晋25场,晋与楚22场,楚与吴24场,吴与越10场。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弑君事件共39人次,分别有:在齐国,换国君39位,弑君12次;在鲁国,换国君36位,弑君5次;在卫国,换国君43位,弑君5次;在宋国,换国君34位,弑君6次;在晋国,换国君39位,弑君11次。

——这仅是部分统计,但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在一个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时代,谁是那个力挽狂澜的巨子,谁能够擒住时代之手?很幸运的是,孔子出现了——孔子不出,如苍生何?所以朱熹评价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我们要记住孔子的恩德,我们都是孔子的后人。

第三个问题:经历——孔子一生最主要的经历,就是企图从政,但屡屡失败;转而从教治学,却成就辉煌,遂成为素王——白衣天子。

求学:“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向老子问礼,向郯子学职官,向师襄子学琴。

从政:第一段,20岁—21岁,在鲁,任委吏、乘田吏;第二段,在鲁,51岁—55岁,任中都宰,后任司空、大司寇,后与鲁国执政者季氏发生矛盾,弃官离鲁;第三段,55岁—68岁,凡十四年,历卫、陈、曹、宋、郑、陈、蔡、楚等7国,虽多受礼遇,但并不重用,形如“丧家犬”,最后回到鲁国。

从教:第一段,22岁—35岁,在鲁,创办私学,收弟子南宫适、颜路、子路、曾点等;第二段,38岁—50岁,避鲁,收弟子颜回、子贡、子羽、子禽、公西华、子游、曾参、子张等;第三段,68岁—73岁,回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人。”

这三个问题讲完,孔子的出身、基本精神和生平,就基本上清楚了,但还不可感、不可爱、不可触摸,还不是一个人间孔子。于是我又设计了三个小故事,故事中的孔子才是有血有肉的。这三个故事是:绝粮陈蔡、恸哭颜渊、哲人其萎。

第一个故事写孔子的镇定大气,处逆境而不乱,必有大胸怀,孔子的贵族血统显现力量。第二个故事写孔子的师生之谊,这是当今最欠缺的;颜渊之死,《论语》浓墨重彩,四次写到(可《论语》总共才11000多字啊)。现在可还有这样的老师哭送学生?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是哽咽着说不出话。第三个故事写孔子最后告别人世,他老而不颓唐,异常清醒,担心自己走后,无人挽救这个江河日下的乱世!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的眼睛都亮了——那一刻,我感觉睡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开悟觉醒了!而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关于“《论语》这本书”我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论语》的基本面貌和儒学的发展历程。

《论语》的基本面貌:

1.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语录体,20篇,512章(又说492章),共计11000多字。

2.20篇大多以人物为篇名,如“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也有的以内容为篇名,如“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无论哪一种,都跟本篇开头的第一段话有关,如“述而篇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乡党篇第十”(“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3.核心思想是“仁”,凡109处,是礼、乐、忠、信、孝、勇……的总纲。

4.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儒学的发展:

1.先秦:孔子讲仁;孟子好义;荀子崇礼。

2.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作为官方思想。

3.唐代:韩愈,维护“道统”,反对佛老。

4.宋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5.近现代:新儒家,康有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康有为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

——把这些内容跟学生讲清楚,《论语》的基本面貌也就清晰了,而且儒学的基本思想也开始进入学生心灵。我相信这样的起始课,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全面地了解孔子和理解《论语》是有作用的。

那么,整本书阅读的起始课是不是就只有这一种形式呢?当然不是,比如有个学校请我去讲《庄子》,我就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我给学生读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作为诗人哲学家的庄子》,一边读文章,一边跟学生讲庄子的故事与《庄子》这本书,学生也是听得兴味盎然。整本书阅读的起始课到底怎样讲才好,我的看法是,你找到了最适合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方法,那就是最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