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把自己引入澄明世界
用阅读把自己引入澄明世界
来源:《人民教育》2017年第13—14期卷首语
作者:吴非
学生要有“课外”,教师要有“业余”,张弛有度,互为补充,否则教和学的水平都不会太高。现在中小学教学的状况大家很清楚,老师学生都很辛苦,不大可能有悠闲的自由阅读,这对人的发展不利。到了假期,在没有工作压力的状态下,读自己想读的书,连续地读,没有干扰,这种愉快的记忆,很多教师都有。因为这完全是为自己的阅读。
不想读书的人,永远能为自己的不读书找到各种顽固的理由,爱读书的人则永远不会说没时间。这在于能否认识到读书是个人的事。爱因斯坦说“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同样,也只有个人才能阅读。读书思考,本是个人的事。静悄悄地读书,独立思考,以此为乐,才能领略职业趣味。对教师而言,阅读应当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生命方式),不仅在于教师比一般人善于学习,更在于他能比一般人更能理解读书的趣味。
青年教师入行的前十年,就是“打底子”的十年;这十年的养成的读书习惯,影响一生。一段时期以来,教师自觉读书风气不那么浓烈,这也许受应试教学影响。应试教学未必需要很高的教育智慧,却会逼使教师贡献全部时间和精力,这令一些青年教师过早地产生职业倦怠。很多老师都注意到这尴尬的现实。虽然如此,我仍然在很多学校都遇上真正的读书人,这些老师头脑清醒,能独处,总会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我;他们有见解,有智慧,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也能从容应对,在困难的环境下展现职业境界;他们的“业余”,总是和读书有关,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安静地读书,与世无争,用阅读把自己引入澄明之境。学校有这样的教师,校园才会有书香,学生跟随读书人,教育才会是生命礼物而不是精神负担。
学生从师而学,不就是学我们怎么读书的吗?他们会关注老师的智慧,关注老师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毫无疑问,他们会观察教师的学习姿态。学生看不到教师读书的样子,只看到老师终日忙忙碌碌,听到老师一味告诫学生刻苦,也许他很难领略“学习”的趣味,并认为学习是件苦事,从而对“教育”产生误解,同时,他对教师职业也会敬而远之。
我愿意把独处读书作为远离尘嚣的精神静养,也主张读点闲书。读闲书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在当下,一个人的阅读视野广阔,获取智慧的机率就更大,更不用说他是在“闲”的状态下自由获取,而不是“攻读”的,这才更有点“生活”的样子。教师的专业阅读是职业需求,贯穿整个职业阶段,无须多说;而一名教师的教育视野,应当大于专业需求,因此,教师也需要与本专业有些距离的阅读爱好。教师应当比一般人“会学”,成为能读各种书的人,他的“教”便富有智慧。一“专”之外,“杂”一些有益,如同尝百味、不偏食。
读书是一种乐趣,不完全是为职业“充电”。“充电”一说,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师进修,读点书,就会说“最近在充电”。读书学习止于“充电”,也许说明对“教学”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人的发展不是靠“充电”完成的,教师专业素养不能靠“输入”,教师的教学更不是“耗能”,否则就对应了“吐丝”和“燃烧”之说了。人不是物,人有思维,人有提高自己的自觉;人不是只要有电能就能运行的机具。误认为自己头上有根电插头,只要往插座上一插,脑袋就聪明,这就把自己当作由别人操作的工具了。读书学习是自我完善,是个人需求,是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的途径,而不是为了“维持”某种状态。
教师爱读会读,有智慧,有趣味,有激情,学生观察讲台前站立的这个人,也就可能对“学习”有清晰的认识,明白“人”是如何立起来的。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