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三)
师说(三)
来源:《读者》2008年第18期
作者:董月玲
毁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
“我并不是要学生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相反,我告诉孩子们,一定要享受快乐、享受人生。”李家声生活中的享受是两真:一是真情,二是真景。
同事们认为李家声是一个性情中人。有一回,学校组织外出旅游,在一处风景点,耸立着一棵千年古树。面对这株遒劲的老树,别人忙着拍照留影,而李家声与老树默默相对,良久,他突然冒出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树呵,我真想对你哭!”
他当时在想:人这一辈子,不过几十年,遇到风风雨雨时,都会感到很艰难,何况这样一棵树呢?历经上千年的岁月,多少风吹日晒,多少霜打雨淋,它一动不动地活了下来,多么不容易!它历览人世沧桑,它所受的磨难,是我们人无法知道的呵。“那一刻,对生命的深深敬畏,让我感慨万端,情不自禁。”他说。
春天到,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里的海棠怒放着。课堂上,李家声吟诗一首,是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又对学生道,君不见,古人怕海棠花谢了,晚上点着蜡烛也要看它呵。言下之意是,你们快到公园看海棠去。
四中校园里有桃树、玉兰等植物,花开时节,常见李家声独自一人,立于树下,仰望着一树的绯红,一树的洁白。此情此景,许多师生印象深刻。有个年轻教师,甚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静对花开的生命》。
又一年春末,校园里一株楸树花开正浓,李家声惊其美,到了教室,不禁口占一绝:“一树花繁映眼前,惊艳之余赏暄妍,如此美景天赋予,诸君何不下楼看!”学生笑声一片。
那些当年赏了花的学生,心中留下的是美好的记忆。“现在,上班开车途中,路边也有很多花,也会看上一眼,觉得漂亮,但不会是以前那样地看了。静下心,停下来,安安静静地欣赏,感受花朵的璀璨,感受阳光的温暖。现在的匆忙一瞥,不会有那种感触。”
多让学生接触、联想美好的事物,残虐酷杀之事少碰、少描述,对邪恶奸诈少涉及而多加挞伐。“试想,如果一个人,看到一朵花时,会那么喜爱,会被生命的美感动,为之欣喜,他怎么能不敬重生命,怎么会去拿刀杀人,怎么会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李家声认为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
“我觉得,世间一切美的东西里,都有爱!”这是李赛由此得到的感悟。
为啥给中学生讲甲骨文?李家声的解释是:我就是要让孩子们看看,咱们的汉字有多么美。年底的一堂课上,李家声在黑板,先是甲骨文,再是小篆,继而楷书,写出几种字体的“年”字,并解释字义,随后附诗一首:“耕耘有获,丰收为年。诸君勉哉,大有欢颜”,然后,笑眯眯地告诉学生,这就是他给大家的贺年片。
他曾在高二开了一次《汉字与文化》的讲座,学生看题目开始以为挺枯燥的。讲着讲着,李家声猛地抬头,发现窗外天都黑了,一看表,原打算4点半结束的讲座,早已超时。“不讲了,到此打住。”他说。没想到,学生们不干,在底下嚷嚷道:别介别介,您讲吧!“可见,孩子们对咱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喜欢的,关键看你讲些什么,怎么讲。”
为了准备高考,高三时,基本不再讲新内容。语文课,也是ABCD地反复做习题。李家声不这么做,他说自己不炒冷饭,决不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再重复一遍。高考复习,好些题到他这里就横住了,不必做!
“你看看吧,现在的孩子,到了小学六年级什么都不学,为了考中学翻来覆去地做题,甚至拿习题本念,这不是折磨人吗?到了高三,又要整整磨一年。本来是好苗子,能成为人材,可是,通过我们的教育,反而把学生的才气磨没了,兴趣磨没了,创造力磨没了。教育应该是教化、培养人呵,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呢?”
李家声后来终于想明白了:这其实是伪教育!怎样判断是不是伪教育呢?他说就一条:毁人的教育,就是伪教育。
“现在,有些作业太折磨人了!”所以,他告诉学生,只要你是认真读文章了,读懂了,上课认真听了,什么作业都可以不做。
高中统练时,每次李家声总会用几节课的时间讲卷子,讲着讲着就“跑题”了。讲到古文的主观题、客观题时,他都会补充很多资料和内容,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班上的一个体育特长生,高考语文考了120多分。毕业时,他伏在李家声的耳朵边上说:“老师,跟您学语文,我一点儿也不吃力。”
“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真的!”早已毕业的学生,仍念念不忘李家声的语文课。
“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年绝句,还是看他刚劲飞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种享受。对于许多历史人物,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主动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主动去欣赏草木的勃勃生气和顽强毅力。”
“他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摸索着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在今后的人生中,通过对这种价值观的坚守,构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大幸福。”
那天研讨会上,播放的视频里,有个男生的话,让记者印象颇深。他说:文是文样子、人是人样子!先生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话,我会受用一辈子。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