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陶学校蝶变的七个谜
圣陶学校蝶变的七个谜
作者:鲁名峰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6/01/13
按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育改革的卫星放得实在太多,鱼龙混杂,真假难辩,其中也不乏哗众取宠的包装与炒作。但本篇文章中说到的几点,的确有所创意。我现在的自主学习习惯可能就来自我上小学的那五年。我的小学时代正处文革时期,我的小学是一家破落了的农家小院,有一间半房子,在一个离集镇十多里路离县城四十多里山路的山窝里,全校只有一个半老师,因一个任校长,他只能上几节课。除一年级由老师管理外,其余年级混杂在一个不足十五平米的土坯老旧房子里,一共也就四十多个孩子。老师只给五年级的几名学生讲数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五年级学生平摊承包,三年级的学生由四年级的学生平摊承包,二年级的学生由三年级的学生平摊承包,高年级的学生除了要学会自己的功课外,还要教会他承包的低年级的学生的功课。所谓教会其实就是教算术,语文的全部课程就是学字和背《人民日报》,不会的字去问老师或查字典。我在这所小学里一呆就是五年,然后我去镇子上初中,等我初三毕业中考时,我考取了全县第一名,而我们初中有四个学生考上了师范学校、十多个学生也考取了县一中,要知道县一中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只招四个班。初中毕业后我上了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的教育学课堂上,我才知道我小学上过的那种班就是“复式班”。这种几个年级混杂在一个不大的教室里的复式班小学不止我们村一家,几乎每个村都一样,就是这样的放养式教育,到目前为止已经出了几个高校的系主任、国家某高科研中心主任、博导、某省科学院副院长。大概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为这些人的后期发展奠定了思维和习惯方面的坚实基础。很想去洛阳实地看看这所学校。
震撼、神奇、颠覆!
没有亲眼看到,你不会相信这里发生的一切。
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没有固定教材;课前无预习,课上无笔记,课后无作业;同样的学习内容,小学五年级能考过七年级;初二学生参加中招考试能被当地优质高中录取;高一学生参加全市高中联考(B卷),包揽全市前19名……
缔造这些教育传奇的,是一所地处偏僻山区的农村学校——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圣陶学校。
75岁的教育创客创了什么
王天民,75岁,圣陶学校董事长、校长,退休后不甘心颐养天年,于2005年变卖房产,在家乡小店镇创办了圣陶学校。学校取名圣陶,有三层含义:一是王天民退休前是当地叶圣陶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二是他深受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影响;三是取意“圣贤文化,陶育栋梁”。
王天民被誉为“教育创客”。他把自己最钟爱的一首诗装裱在办公桌对面的墙上:“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这首诗隐喻了他的教育梦想——找到教育的桃花源、理想国。从教56年来,他一直为此努力。
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天民不仅是语文教学专家,而且精通许多学科教学;因为能够发掘学生身上的自学动力,他的许多学生都是成绩优异者。作为校长,王天民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安分、敢冒险、异想天开。为此,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可以不写教案、不改作业、不看管学生,即使是职称评定,唯一的依据也是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掌握与贯彻情况。
“教育应该是育教,育在先、教在后,校长要先育自己再育教师。”“每个学生都有天赋。”“三流教师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状态。”“教师要做唐三藏,学生要做孙悟空。”“越不会教越会教,越会教越不会教。”“做无用功比不做更危险。”“记在脑子里是财富,记在笔记上是负担。”“答对了给1分,答错了给2分:答错了一定没抄袭,不会还敢举手就是勇敢”……王天民的这些话,看似奇特,却蕴含着独特的教育理念,成为全校教师共享的价值观。
不用教材如何教学
圣陶学校不依赖、甚至完全抛开了教材。“有的教材割裂了知识本身的体系,容易成为教师的绊脚石、迷魂阵。”王天民说:“比如初中数学关于因式分解的内容,八年级上学期学习因式分解,九年级上学期学习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学呢?圣陶学校之所以不用教材,就是为了不割裂地进行教学。”
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但循序渐进就是按教材体系走吗?在王天民看来,真正的循序渐进不是按照教科书的体系安排,而是遵循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顺序。
基于这样的理念,王天民带领教师团队,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对小学到初中的主要学科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将此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
走进圣陶学校的任何一间教室,看到最多的是三种现象:一是学生在讲解,二是学生在小组讨论,三是教师要么在黑板前抄题,要么默默站在教室一侧。
没有教材的课到底怎么上?带着困惑,记者听了王天民一节课。
“学数学特容易,3分钟,我让你们会做一道中招试题。”一上课,王天民的这句话让教室里30多个二三年级的小学生和听课教师充满疑惑。
这些孩子来自洛阳知行学校——一所国学特色小学,多数孩子都读了经典国学读本,但数学没怎么学,有的孩子连加减乘除都不会。他们是来圣陶学校游学的,如此数学基础的小孩子,3分钟能做中招试题?
王天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然后开始问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轴上都有什么数?
生:零、正数、负数。
师:最大的负整数是几?
(孩子们在互相议论的基础上,几经猜测,最终发现是-1)
师:那么最小的正整数是几?
生:是1。
(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最终发现规律,数轴上的数字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
师(指数轴上的数字):“-1的相反数是+1,-3的相反数是+3,请问,-2的相反数是几?谁会请举手!”(小手一齐举过头顶,一个从未学过数学的孩子也举起了小手。)
生(齐声回答):“正2!”
师:“这就是2013年河南省中招数学第一题的答案。你们真是学习数学的天才!”(教室里顿时发出了掌声和欢笑声。)
用这样的方式,王天民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是相反数,两个相反数和的规律,最终使学生学会了从小学到初中有关数的基本知识。
这个教学片断是圣陶学校抛开教材,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进行教学的一个缩影。
圣陶学校不仅抛开了教材,而且打破了年龄、班级界线,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在学校的一个实验班,近30名学生来自四、五、六年级的8个教学班,他们年龄不一,但学习内容相同。在教师的帮助下,全班学生学的是正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对角线等知识。
在圣陶学校,与抛开教材配套的教学秘诀是“单科独进”。所谓“单科独进”,一般以一大周(10天)为单位,在该时间段,教师只教一门学科,比如数学周、英语周、物理周等。王天民介绍,这样的方法可以克服遗忘规律,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懂、会、熟、巧,一气呵成。
无师课堂怎样实现
学生胡少舟2012年进入圣陶学校七年级实验班,初到这个班的时候,他发现这个班除了班主任陈俊丽和一名英语教师外,再无其他任课教师。陈俊丽要负责英语之外的6门学科教学,但他听说陈俊丽是语文教师,对数理化基本是一窍不通。这怎么行?胡少舟找到校长反映情况,王天民说:“学习要靠自己,教师只能教会你知识,教不会你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你自己融入学习之中,才能真正领会学习的快乐。”
没有教师,学生该怎样学习?胡少舟和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四处查找资料,有时候也向教师请教。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他们弄懂了数理化,还自主学习其他各门功课。
一次,几个学生和班主任陈俊丽闲谈,胡少舟说:“陈老师,语文内容繁多复杂,不如改行,教数理化吧!”陈俊丽说:“我不会呀!”胡少舟说:“没事儿,我教你!”此时师生都笑了起来。
“在圣陶学校,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许多学校是在教知识和方法,圣陶学校是通过教知识、教方法来教智慧。”胡少舟说。
教学过程中要不要教师点拨?王天民认为,不需要,因为点拨是智慧层面的内容,是“道”的层面,而“道”在悟,点拨出来,就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了。
王天民有一个理论叫“闯山论”:爬一座山,导游引导着,一路讲解。游览者没有了迷路的烦恼,也丰富了知识,却减少甚至失去了游览的乐趣,更失去了探险求胜的豪情。最好的办法是让游览者自己去闯,在无人走过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来,即使会迷路,会走许多弯路、错路,或者走上了前人的老路,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路。
王天民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杜老师带的初三毕业班,学生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小学、初中不上课,初三还不会通分。当时,化学教师请了长期病假,化学课没有教师,王天民便用“直接要鱼”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碳及其化合物》这一章。他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不讲,全章的检测题及答案发给你们。你们要是学好了,这一章的所有题目全部会做,全班最后一名要考到90分,但不准问学校任何人,我就满足你们全班一个愿望,什么愿望你们自己说。”
当时,班里喜欢化学的王怀林说:“谁不会,来问我。”有6个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成了他的组员。他面对全体师生发出豪言壮语:“我们组保证人人考过90分!”最后,师生约定的时间是3天后——下个周一上午考试。
王怀林把全班分成小组,小组长负责每个小组,他先教会小组长,然后由小组长教各组组员。王怀林周末在电话里教同学,一次就用了27元的电话费。第一次考试时,王怀林的小组全部考了90分以上,全班只有一个学生没考到90分。之后又适当扩大范围,连考了3次,最后38人全部100分。
王天民兑现承诺,自掏腰包满足了全班学生的心愿——请全班学生吃了一顿大餐。自此,这个班的精神面貌和自主学习意识有了显著提升。
无作业如何出好成绩
圣陶学校的神奇不仅在于没有教材,而且在于课前无预习,课上无笔记,课后无作业。“做作业是浪费生命,会了不必做,不会做什么?”
一天下午,圣陶学校校园里,小学四、五、六年级310名学生正在进行阶段性考试。翻开试卷,记者发现内容涉及有理数、方程和不等式、同类项、三角形等知识,既有选择题,又有填空题。据介绍,这套卷子是高二学生胡少舟前一天晚上出的,主要内容是七年级的数学知识。
这样的考试内容,小学四年级学生会吗?“没问题!我七年级时就学九年级的知识了,开始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就好了。”胡少舟说。
在圣陶学校,课下没有作业,这样的考试就是作业,王天民称为“作业考试化”。“作业绝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训练,应该是新瓶装旧酒,让学生永远有新鲜感。”
“开卷练闭卷考”是圣陶学校的教学秘籍之一。“开卷练闭卷考”不完全是作业考试化,而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整个过程中,教师绝对不能讲,其真正的目标是“任务具体,落实到位,严格检测,适度奖惩”。
与“开卷练闭卷考”配套的是“让学生踏着100分前进”。比如写作文,为了激励潜能生,开始是写够300字就给满分,然后是没有标点错误就给满分,随着学生的进步,不断提高满分标准。
2014年6月,圣陶学校开始着手创办高中部。得知这个消息,九年级学生兴奋不已,然而许多家长,尤其是一些学生成绩好的家长并不看好,他们认为“让孩子在圣陶读高中太冒险”。学生小尚的家长对他说,你要是在“圣陶”读高中,咱们就断绝父子关系。
迫于父母的压力,小尚选择到当地一所优质高中就读。然而不到一个月,已经习惯了圣陶学校自主学习方式的小尚,故意违反所在学校禁令——在学校政教处门口吸烟,被教师发现后“劝退”。就这样,小尚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圣陶学校。
不上语文课如何能学好语文
没上过有形的语文课,成绩却总在县、市联考中名列前茅,学生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也普遍高于同龄的农村孩子。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教育现象,在圣陶学校却是一种常态。
胡少舟所在的高二年级共有两个班,无论是全市还是全县进行联考,他的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然而,从七年级到高二,胡少舟所在的班级已经5年没上过有形的语文课了。这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了解这一现象后,前来考察学习的偃师市一位语文教师不敢相信,拉着胡少舟追问他们是如何学语文的。
“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在七年级之前就过关了。七年级之后,就不怎么开有形的语文课了。”胡少舟介绍,遇到困惑或发现好的话题、社会热点事件等,学生会自发地组织辩论赛、主题研讨等活动,而“生活化的辩论和研讨,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做人,而且能提升语文素养”。
“王天民校长经常到班上给我们讲社会热点,引导我们思考。去年,他在我们班讲《孔子大智慧》,每天20分钟,讲了一个半月,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学生胡旭利补充说,“校长还推荐《人间词话》等书让我们阅读”。
几年不上有形的语文课是王天民有意为之,在他看来,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只需要做好三件事:阅读、生活、写作。“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还要有丰富的生活,不能整天关在教室里写作业,要走进大自然,要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经常性思辨;还要按照规律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
“按照语文教科书,教师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式的语文教学,是死的、假的语文教学。我们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活的、真的语文学习。”胡少舟说。
如何圆普通儿童的“天才梦”
圣陶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两个群体,一是农村偏远山沟上学比较困难的学生,二是留守儿童。由于学生素质较差,如果学校按常规教学,大部分学生考上高中都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天民从2008年开始进行“超常教育”实验。这里的“超常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对天才儿童的教育,而是打破常规,在改革创新中打造特色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王天民提出了“先高后低,先难后易”的教学思路,即用“新瓶”装“旧酒”:形式上由高到低,内容上由低到高。
2009年,教师王国强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按照“由高到低,由难到易”的教学思路大胆实践,直接从初三的学习内容开始教学,学生没有课本,没有练习册。上课时,王国强将精选习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用眼睛听讲——看;用口答题——说;用手操作——演板”,真正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上无笔记,课后无作业。期中参加全县九年级统考,全班人均84分。
2010年,刘小备等6名八年级学生以社会青年名义报考高中,在扣除20分(因学籍不到期)的情况下,仍被县一高录取;学生王喆9岁时,就已经和他所在的五年级实验班一起学完了初中数学和七年级语文、英语,而且成绩优异。三年级实验班已基本学完了五六年级的学科内容和部分学科的初中内容;四年级实验班潘自强等4名学生参加县七年级数学统考,均取得了满分。
记者了解到,教师王瑞娥、杜银霞负责的六年级一班、二班,曾用一个月的时间学完了九年级上学期的数学内容。学生到底是怎么学的?带着疑惑,记者采访了王子恒、张逸、刘鹏超、孙梦怡、王亚璐等5名学生。
“我们从九年级借来了哥哥姐姐们用过的包括知识点、典型题的学习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个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小组、班级内寻求帮助;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问老师。”王子恒说。
“你们5个人在学习九年级数学的过程中,分别问过老师几次?”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子恒的回答是“零次”,张逸的回答是“10次以内”,孙梦怡的回答是“15次左右”……
“在学习九年级数学的过程中,你们的老师讲过几节课?”他们的回答是“四五次”。
在圣陶学校,小学生与初中生同台竞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学校的超常教育逐渐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
了解了圣陶学校的课改之后,河南省偃师市顾县一中校长贾占通带领师生多次前来取经。该校近百名学生自发、轮流在圣陶学校生活、学习,取得了显著成效。贾占通说,“许多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爱上了学习,增强了自信,就像换了一个人”。
仅有一名教师的高中部如何运行
圣陶学校高中部坐落在县城,近80名学生,3个班,只有陈俊丽一名教师。然而,陈俊丽并不怎么上课,她主要负责高中部整体工作。
这所“没有教师”的学校是如何运转的?完全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学生胡梦涛介绍,各班课程表都是学生设计的,一般是半天一门课。每天早读,各班语文或英语科代表安排诵读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落实,班级督查。高中部也有几位数、理、化、英等外聘教师,但他们的“核心职责是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讲什么是学生说了算”。
谈到如何管理高中部,陈俊丽说:“我的工作主要是三项:第一是安全,高中部地处闹市,女生宿舍的楼梯口晚上按时上锁,有专人负责;第二是生活,要保障孩子们吃好饭,尤其是心情快乐;第三是学习,我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三位。因为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因为许多工作都是由学生负责,陈俊丽工作起来很轻松。
高二文科班学生卢鹏骏,既是陈俊丽的助理,又是学生校长,负责全面工作。他既负责全校上下课的铃声,又负责学校财务,还要负责一日三餐。“负责工作较多,有时会忘了敲钟。”卢鹏骏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高中部地处县城闹市区,距校门口50米就是网吧,但没有学生去上网;二是没有学生谈恋爱,“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平稳度过青春期”。
“在学校既自主又自由,有自己负责的事情,有足够的安全感。需要上网查资料一般都在周末就完成了。”胡梦涛如此解释。
在王天民看来,学生的生命成长容易在青春期出问题,而圣陶学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平稳度过青春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让学生的心理成长与生理发育是同步的,甚至是适当超前的。这两种有意思的现象,折射出圣陶学校的教育品质。
“任何人都是天才,每个学生都有天赋。”这是常常挂在王天民嘴边的话,就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教育情怀、独特教育理念的人,让圣陶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好奇者。
★点评
学是为了会学
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而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圣陶学校则提出“学是为了会学”的主张,并以“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没有教材,课前无预习,课上无笔记,课后无作业”对这一理念作了精彩的诠释。
圣陶学校何以创造“四无奇迹”?用校长王天民的话说就是遵“天道”、依“人道”、按“学道”。这里的“道”,就是:学习,要让学生做主!
第一,谁来学?毫无疑问,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圣陶学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捍卫在坚不可摧的磐石之上,将学生主体观深深根植于每个师生的心田,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将学生带入自学之门”。
第二,学什么?圣陶学校给出的答案是怎样学习的智慧。圣陶学校提出一系列探索命题:不用教材怎样教?不写作业行不行……一个个问号,成为一把把开启圣陶人教育智慧的金钥匙。
第三,怎么学?圣陶学校主张首先让学生快乐地学,无负担地学,让学生享受学习。他们从逐步实现“三不”做起——课前不预习,课中不记笔记,课后不写作业。其次,无限放大自主与合作,课表由学生编制,自习课成为主打课型,建构“自学—组学—班学—教学”的新型学习生态链。再其次,“让学生踏着100分前进”,以成功激励成功。圣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耐人寻味的学习“成功学”——《学是为了会学》。 (作者系河南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夏书芳)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