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时文选荟>详细内容

时文选荟

我的专业发展节点事件与观察析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31 16:16:16 浏览次数: 【字体:

我的专业发展节点事件与观察析理

作者:刘晓晴

《中小学管理》(2015年3期)

      编者按:广东深圳市宝安中学刘晓晴,教授级教师。她从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做起,经历了跳跃性的成长过程。她凡事力求“事半功倍”,同时善于汲取与个人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精华,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大踏步前行。她基于自己的研究实践,向顶级高手学习研究规范,啃读“晦涩难读”的论著论文,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框架,在《教育研究》等权威教育期刊发表有分量的学术文章。她的精彩说明:教师不仅要善于实践,还要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先进理论,让理论为我所用;同时以自己对实践智慧的凝练表达丰富理论。刘晓晴老师对自己专业发展历程的反思与审视,为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我没有师从名门,但因拥有自己量身定制的“精品理论”工具箱,故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点拨与支持;我从未试讲磨课,但因历经与“捣蛋”学生的不断“过招”,从心理学理论中汲取力量,所以仅授课四个月,我的课堂教学便成为省内师范院校、教研部门观摩研究的对象;我恐惧过度竞争,但因凡事力求“事半功倍”,所以我所带的班级取得了骄人的中、高考成绩,同时夯实了我的自主研究功底,我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广东省社科奖等七个政府奖项;我发怵撰写论文,但凭借精品论著规范的指引,我逐步完成个人实践智慧的凝练与学术表达,多篇论文被《教育研究》等权威期刊刊发,我主编或编著的多部省级地方教材、科普著作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我本人被评为教授级师……    

      我的专业成长似乎走了一条不太常规的路径。一路走来,我面临太多的问题与挑战,又有着别样的幸运与欢乐。经过那么多的羁绊、感悟和升华,我希望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特征线索,通过梳理,进而探寻教师专业成长的某些捷径,呈现可供中小学教师借鉴的实现高层次、生态性专业发展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我以自己专业成长的几个节点事件为观察对象,探寻一名普通教师实现成长跳跃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特征。

      用透一本书:“困境”向“佳境”的逆转

     【节点事件一】从工作三个月的“新手”到课堂教学“小名师”

     1980年底,刚工作时,我只是一名刚出校门的文弱寡言的女教师,而每一节物理课,几乎都是与“捣蛋”男生较量的战场。他们不断想出新招“逗新老师玩”,我则拼尽全力争夺课堂的掌控权。“前五分钟定胜负”是我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它迫使我必须重视、琢磨“对手”的学习特点,必须用心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诱人之处,必须灵活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规律……对我而言,“关注并立足于学生的感受设计教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战胜职业恐惧的唯一出路!不久,我被选定与其他三位优秀教师一同上全市的同课异构公开课。从不试讲磨课的我,遵循“依据心理学原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讲了一节公开课,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及省市教研部门的专家经集体讨论,最后的评价是:“如果录像,肯定能找到毛病”。此后,关于我的课堂教学被“神传”,省内各师范院校、教研部门不打招呼“推门听课”成了那几年我执教中的常事。

     【捷径一】用透一本书,不怕少,拥有实践与理论“碰撞”的意识最重要

      我如何在三四个月内,从每周必数次陷入在讲台上以泪洗面的“地狱般”的困境,变为能够创设被专家学者赞叹的课堂教学的佳境?我的逆转之路是这样的:

      每一次对课堂教学的失控,都让我萌生逃离教师岗位的念头—读心理学的书,考研究生;而每一次这样的“逃离行动”,都让我所面对的实践难题有了与“精品理论”相遇、碰撞的机会。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边教课,一边看心理学的专业书籍,这让我走上了“带着问题找理论,产生灵感再实践”的教学道路。

      读了朱智贤先生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讲话》,我消除了“被羞辱”、“被欺负”的负面情绪,知道上课“捣蛋”并非学生的人品之恶,而是儿童的天性使然;读到书中关于“初中生心理特征、注意规律”时,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在“捣蛋”班级偶然完整上下来一节课的成功原因。迷茫无助的我,在顶级专家极为对症的理论“点拨”下,一次次重返实践,尝试掌控“捣蛋”学生注意力的秘诀,获得教育灵感。对我而言,这些心理学知识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救人于困苦的精神支柱和取胜武器。它不仅让我偶然的成功与专家的论述相印证,使我一步步实现“知其然”;更让我的实践之悟清晰、凝练,一步步趋近“知其所以然”,进而为我今后举一反三、生成教育机智奠定了基础。

     【提示一】个性化的“精品理论”工具,可以助力“优秀实践”“从偶然走向必然”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实践亮点,它可能是昙花一现,也可能局限在某一工作领域……将在某一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偶然出现的“优秀实践”,发展为广阔时空背景下必然出现的“优秀实践”,让“偶能”成为“常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实现这一愿景,需要从寻找教师某个或某些“优秀实践”背后的智慧点做起。

      凭借本人或某位指导专家的知识结构进行实践反思,教师可能会发现“优秀实践”背后的智慧信息,但其大多徘徊于较低的认识层面,很难从中生发出具有批判性、结构性特征的教育见解,这成为中小学教师实现高层次专业发展的瓶颈。其实,教师寻找个人智慧点有便捷之路,那就是充分汲取、借力与自己“优秀实践”有关的理论信息(如心理学等揭示某类实践规律的“精品理论”),并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在清楚自己的“优秀实践”的基础上,在相关精品论著的目录页下,搜索与“优秀实践”有关的、自己特别“有感觉”的部分;然后,粗略查看其内涵,筛选、勾画出确实与自己有共鸣的章节。待有相关需求时,翻开“属于自己”的那些内容,比照个人实践与理论要点的共通之处,以其概念、理论要点等告诉自己,“我的‘优秀实践’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这种做法可以使教师较快地进入较高层次的教育反思境界,进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逐渐形成高层次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走对一条路:“生活”对“教学”的启迪

     【节点事件二】育儿八载,找到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症结与突破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发现总有不少学习刻苦但成绩不佳的“笨学生”,其中以女生居多。他们究竟“笨”在哪里?帮助他们的着力点在哪里?没想到,这些让我百思不解的教学问题,竟在我倾心带子疯玩的过程中得到破解。

      我鼓动孩子爬杆(划船),在大喊加油之际,问孩子:“谁在顶着你的脚(桨面)?”(为孩子认识反作用力埋下伏笔);我站在用水炮射击的儿子身边,鼓励他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才能射得更远?(为他种下“世界上有‘极值’这回事儿”的种子);在北京玉渊潭公园,我入座短摆秋千,与长摆秋千上的儿子比赛“三分钟内看谁摆的次数多”(让他发现,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与振幅、体重无关);我拿着一根草棍和孩子玩“见面折半”游戏(让“微分无穷尽”概念深入孩子的内心)……让高中学生吃力的教学难点,竟然可以在嬉戏玩耍中不露痕迹地攻克!沿着这一思路,我先是完成了对个人教学实践的经验性反思梳理:《物理•悟理—高中物理难教难学的思考与实践》;接着,运用认知心理学“口语报告”技术,进行了“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研究”;随后,在科学出版社的资助和鞭策下,出版了科普著作《献给不喜欢物理的中学生•物理世界漫游》。

     【捷径二】走对一条路,不怕慢,全时空寻找个人智慧点是关键

      每位教师的实践亮点都不局限于单一的工作领域,在居家生活、亲子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亮点背后,同样存在着个人智慧点。当我们跳出工作领域界限的羁绊,更上位地俯视教师的整个生命空间时,就会意识到,不同领域、不同时间形成的“优秀实践”,其背后有着本质相通的智慧点。由于实践智慧既包含外显的行为,又包含与之相伴的感知、辨别、顿悟等内隐活动,而且其行为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自觉的,所以从这样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发现个人的智慧点是不容易的,沉淀为个人的实践智慧结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唯一的出路在于:珍视时空变化中自己每一个生命角色的实践亮点,做有心人—全时空寻找个人智慧点。这样,走在工作与生活交融的自然路径上,点点滴滴皆可潇洒,停停走走皆会收获。

     【提示二】多领域、多视角寻找个人智慧点,为教育机智生成创造条件

      中小学教师作为人,应该充分享受生命各阶段的多种角色。这不仅出于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还在于,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所决定的特殊需求。有效的教育,需要教师对教育常识的感悟别有洞天,以赢得学生的认知共鸣,让学生心悦诚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给予无条件的职业理解,以赢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开启他们的心灵……教师的教育智慧,不可能在单一的学校背景中生成,只能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在对生命各角色的深刻感悟中获得。

      寻磨一个“版”:“实践”到“理论”的领悟

     【节点事件三】凭借一篇权威研究报告的规范指引,完成涉足学术前沿的硕士论文

      在认知心理学尚未在师范院校普及的1998年,在没有专业导师、没有认知心理学教材,甚至找不到知晓“口语报告法”的交谈对象的背景下,我凭借权威专家发表在权威学报的一篇实验研究报告的规范指引,凭借内心里解决“笨”学生学物理学得苦的问题的强烈愿望,不知深浅地踏入了认知心理学的前沿领地,完成了《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表征特点的实验研究》的硕士论文。14年过后,这篇论文还被母校作为教学范例使用。“省外双盲”评审专家写下了如下意见:“(1)选题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研究者探讨问题的态度认真、严肃、科学。(3)研究设计和操作过程符合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规范。(4)对结果的分析归类准确……在分析问题和做结论中具有客观而谨慎的态度。(5)所得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创见性……”不难想象,那篇指引、规范与点拨我的实验报告“模版”具有何等的学术水准!

     【节点事件四】临时抱佛脚,撰文获准在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课程实施”分论坛上宣讲

      虽然我的论文《整合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校本课程》是在十几天内有些匆忙地完成的,但我意外地获准在国内外顶尖专家云集的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课程实施”分论坛上宣讲这篇论文,占用了该论坛唯一一个机动名额;我现场即被邀请参加“两岸三地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并应邀发言。来自教育现场的创造性实践,竟然让理论专家们兴奋不已。我第一次意识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同样珍贵!

      教育实践如何与教育理论相互作用,并彰显自身的独特价值?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对个人优秀教育实践的“正确描述”,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最有力的“正向作用形态”。

    【捷径三】寻磨一个“版”,不怕拙,学会使用“精品理论”工具方得宝

     在写作硕士论文的前期,我有幸读到了梁宁建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专家和新手问题解决认知活动特征的研究》一文,我眼前一亮:文中所提供的方法竟然可以跳出物理教师的经验性窠臼,对学生解题的困难过程进行即时性的观察研究!更重要的是,这份心理实验研究报告撰写得十分规范、严谨,完全可以指引具有物理实验研究能力的我前行。尽管我感觉研究之路很艰难,但高水准学术研究的示范力量是无穷的。

      作为以实践能力见长的物理特级教师,我对自己跨界开发一门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是有信心的,但将这种创造性的实践准确描述出来、形成学术论文,对于从小怵头写作文的我来说,则犹如被点“死穴”。但是,我们的课程开发过程实在太神奇了,开发成果实在太受欢迎了;加之提交论文就可以参加学术会议的“诱惑”,这一切使我萌生了撰写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念头。首先,我找到王斌华的《校本课程论》,查阅目录,搜寻与自己有共鸣的理论要点。其次,翻看相应内容,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实践过程与其论述竟如出一辙!随即我决定借鉴其“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章节框架,讲述我们鲜活的实践故事。最后,我仔细核准专业术语,使用合乎学界规范的论文框架与词汇。终于,我敲开了高层次课程理论会议的大门;规范、鲜活的课程开发实践画面,让理论专家直言“实现了心中的课程愿景”。

     【提示三】理论成果是有层次级别的,揭示规律的“精品理论”具有规范的学术表达功能

       叶澜先生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中提出理论成果的层次与功能特征。从最初级水平的“正确描述实践本身”,到第二级水平的“对实践的解释与说明”,至第三级水平的“对某类实践的规律揭示”,不同层次的理论成果有不同的功用。揭示规律的“精品理论”,更具有助力解决问题的工具性。一方面,它可以提供与“优秀实践”相关领域的概念术语、结构脉络、研究方法和表达形式,帮助我们借助其话语系统,描述教育实践的鲜活过程。遵照其操作方法,我们可以作出切中难点的研究设计;借鉴其概念术语、结构形式,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优秀实践”描述得更为规范。另一方面,“精品理论”成果,无论是对实践设计的特征描述,还是关于价值与科学合理性的事理判断,以及相关的条件性、关系性分析等,都堪为“认识视角与认识层次”的指引范例。依其脉络、维度,我们可以拟定“个人实践之所以鲜活”的剖析框架,提升教育反思的境界。

      然而,达到“精品理论”级别的论文和著作一般都比较抽象,“晦涩难读”是它们给中小学教师的第一感觉,我们回应这一感觉的“趣说”有两个版本:一是“查字典的人多,读字典的人少。我们不用读字典,会用字典就行了!”二是“剪子钳子锯锉刨,哪个好看?有用才是硬道理!”就我而言,具体的使用策略是建立个性化的“精品理论”工具箱:把大家共享的“精品理论”,通过选择、折页、圈勾等方式,贴上个性化标签,成为个人的专享工具。操作原则有二:一是只挑选与自己有共鸣点的论著;二是只精读与自己有共鸣的那部分内容。

搭置智慧点台阶:“自享”到“助人”的逾越

     【节点事件五】将自主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教育课程,助力更多的教师实现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研究自己的学生•享受事半功倍的愉悦”,这是前不久我应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的邀请,为江苏张家港市教育局校长培训班开设讲座的题目。课后的问卷反馈显示:91.2%的学员听课后“情绪高涨”或获得“上佳心境”。他们用“震撼、振奋、敬佩、折服、幸福、享受、豁然开朗、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等词语描述当时的感受。这场仅有半天时间的讲座,激发了多重压力下的校长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共鸣,让我为又一项自主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转化而备感欣慰。

     从涉足学术前沿的“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及有效教学研究”,到自主开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以及广东省地方课程“研究性学习基础”,从独辟解决问题蹊径的“中学生作业量干预(管理)研究”,到提升教师理性思维能力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实践智慧凝练表达研究”,我以破解自己工作的难点问题为线索,以独特的研究方法,较为规范地完成了五个不同方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助人工具?我的答案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接地气”的教师教育课程。在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刘晓晴专家工作室”里,我已开设了13门有品牌效应的教师培训课程。

     【节点事件六】凝练综合性自主研究的实践智慧,再上学术新台阶

      2012年,我完成了在一所高中学校为期三年的作业量干预研究,以及三年、六年后的追踪研究。它以学生个体对作业难度、数量、形式等方面的总体感受来界定作业量,以在“作业量反馈不佳”问题情境下教师有尊严地自主转变为内部动力,以缄默少为、侧重协助的行政管理和专家指导为基础条件,建立包括干预标准、干预时段、干预方式及个性化教师专业支持的作业量干预系统。结果显示:该干预系统实现了对中学生作业量持续、有效、便捷的管理;在非行政干预条件下,教师的自主转变成功率达到89.1%。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通过独特的研究设计与实施操作,破解了这一复杂系统中的种种难题。而将这一持续八年、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参与者与观察者身份重叠的研究,客观、全面、透彻地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发表在教育领域最权威的核心期刊上,其难度并不亚于实践过程本身。在本人工作室主管领导的“逼迫”下,受已往表达个人实践智慧经验的启迪,我开始关注隐藏在“表达”背后的更为本质的“凝练”,跳出了“寻磨一个版”的论文写作的局限,撰写了《中学生作业量干预研究》一文,被《教育研究》刊用。

     【捷径四】搭置智慧点台阶,不怕矮,尊重理论智慧“慢生成”规律方得道

      我做的五项研究似乎都不怕过时,拖拉十年最终完成的论文也总被器重。分析其原因,一是坚守实践价值取向,能够破解实践难题才是硬道理;二是尊重实践智慧向理论形态转化的积累与顿悟的慢过程。面对实践智慧到学术表达“跳一跳,够不着”的难题,我通过搭置智慧点(或更抽象层次的智慧点结构)台阶,先凝练(寻找个人智慧点),再表达(选择适宜的话语体系),实现“跳两跳,够得着”,突破了制约中小学教师高层次发展的撰写学术论文的瓶颈。

      我的每项研究都要经过多重递进循环:第一,“属己性”的草根研究。它从解决教师个人工作的实际困难开始,以产生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结束,保证了研究的实践价值优势。第二,有关规划课题的研究。对于具有“助力他人实践”功能的草根研究,我将其中或外显或内隐的实践智慧,物化为最初水平的理论形态(首次凝练与表达),以申报规划课题立项。课题立项申报成功后,我们借助课题管理部门的外部推动,按计划周期进行规范研究,注重资料积累(突出过程信息和效果反馈信息)和逻辑分析,保障研究过程扎实,使所得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此期间,我在研究进一步正确描述实践智慧的基础上,完成“对实践的解释与说明”,使结题报告初步达到理论的第二水平层次(第二次凝练与表达)。第三,撰写政府奖项申报书(第三次凝练与表达)。借助政府奖项申报书栏目设计的学术导向,我从新视角、新层次,重新审视已做的研究,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自主研究的内涵、价值和创新特点,明晰研究实践中的理论智慧点。此后,我才慢慢开始第四次凝练与表达,撰写达到发表水平的高品质的研究论文。

     【提示四】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凝练与表达存在生态性发展捷径

      实践智慧的生成、凝练与表达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要求。这样的专业发展之路是有捷径可寻的:它以教师生命中的一个个“优秀实践”为基础,以寻找其背后隐藏的智慧点为线索,以实践与“属己性精品理论”的碰撞为“成长跳跃”的助力系统。伴随着对个人智慧点的觉醒,教师会逐渐形成具有个人实践智慧特点的“点阵结构”;而教师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对个人实践智慧的凝练与表达,也会加速教师个人理论智慧的生成。

      我体会,中小学教师在论文撰写、课题申报等学术表达上的瓶颈性困难,不是单纯的写作方法或技巧的问题,而是更深层的障碍所致。如无法捕捉、把握隐藏在“优秀实践”背后的个人智慧点,或者是对这一智慧点所属理论的逻辑框架、话语系统等缺乏了解。我们进一步剖析发现,“书写”,仅仅是建立在“个人具有鲜活的‘优秀实践’”、“弄明白此实践为何优秀”、“寻磨适宜的话语版样”基础上的操作行为。写论文 = 个人“优秀实践” 寻找智慧点 话语体系 书写 。

      因此,寻找个人智慧点或者说凝练自己的实践智慧,是突破此瓶颈的着力点。然而,个体在自己的“优秀实践”面前,回答“我的智慧点是什么”并不容易,无论是凭借个人常识性理解进行的尝试,还是通过比对“精品理论”进行的尝试,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沿着全时空寻找智慧点的低台阶道路行进,其实,人人可为,步步可贵,每一份努力都会使我们“遇上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