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作者:沙培宁
来源:《中小学管理》2012年第01期
我知道,“好老师”是个很古老的话题,但在我心里,它永远新鲜,再读千遍也不厌倦。
新鲜,源于不间断的“刺激”,源于一提及“好老师”,便一股脑儿涌到眼前的那一幅幅拨动人心的画面──
2008 年“十一”,我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师生聚会:老师已年逾古稀,学生比他也小不了几岁,且是一水儿的女士(原是女校的学生)。他们在一起边翻看照片,边叙说着50多年来那些只属于“我们班”的长长、美美的故事,那是他们此生最珍贵的收藏!那位被一帮老太太“包围”着、被一声声亲切地唤着“老师”的先生便是教育大家陶西平。他这辈子做过无数个“主任”,而最温暖、最幸福的恐怕就是这个最小最小的“主任”──“班主任”了吧!
近读曾纪洲的《教书,不简单》,在乡下任教多年的曾老师坦言:“每次走进教室,尤其是刚站上讲台那会儿,我都有些紧张……或许因为内心深处有一份在乎,在乎讲台下的每一个学生。”“在乎”,多贴切、多温润的一个词啊!它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那群纯朴到底的孩子也那么“在乎”他:一次,师生一起去爬山,快到山顶时,他累得直要倒下,没想到,学生们竟“见死不救”,撇下他,直奔顶峰。等他到了那儿才看见,男孩子们个个打着赤膊,地上铺就的是他们用各式各样衬衫连成的、世界上最薄最薄的一张“床”,“老师,您累了,赶快躺一会儿吧!”那一刻,被充满童真的“心疼”与“体贴”感动得一塌糊涂的他,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前月去北京和平街一中参加“高香丽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深为她与她所带的新疆“内高班”的48 个孩子的炽情所感动。她说:“不是孩子们离不开我,而是我离不开他们!”第一年暑假,她送学生们回新疆后,竟因为太想他们而连续两晚彻夜失眠。“那时我才明白,我们之间有着怎样难以割舍之情!”而孩子们也是那样信赖与依恋她,他们常说:“老师,有您在,我们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他们“不敢”犯错,不是怕挨批,而是怕老师伤心……
类似的例子无以计数。这让我想起周勇先生对万世景仰的“好老师”──孔子“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的一种深悟:“世间最美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所包含的种种美好人性,孔子通过教学都体验到了。”“孔子以其一生的经历证明,教学,绝对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让深爱它的教师体验到人间的极致情感。”
这样的极致情感、高峰体验,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得到,所以,我不能不羡慕“好老师”竭其一生修来的这种福分;也不能不感慨:教育实在是人性的一种投射,“做好老师”实在是至善之人最畅快的一种职业表达。
一遍遍品读“好老师”,在“字里行间”我还发现——
“好老师”一定是怀揣着虔诚与悲悯之心、敬畏与神圣之感做人做事的人;一定是生活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相契相谐的人;一定是离功利最远、离孩子最近的人;一定是把“教”与“育”毫不牵强地融为一体的人;一定是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生百味细细咀嚼后,将“营养”留给学生的人;一定是靠无数个难忘的细节,而在学生生命中留痕的“重要他人”;一定是可以将自己所有内在的“好”都充分外化与实现,将自己的优质“基因”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群中传递下去的人;一定是“在讲课时显得比平常更漂亮的人”;一定是让不止一个学生因为自己的“老师好”而立志成为“好老师”的人;一定是家长最想把孩子托付给他的人;一定是在“老学生”聚会时最多被提及,即使不在一起,仍然可以长久依偎的人;一定是当学生已经变得比他当年还老得多,但在他面前仍然愿意做个孩子、卸下所有的伪装,最轻松、最本色地存在的人;一定是在至为纯粹、至为“利他”的关系中获得最高回馈的人;一定是为永远鲜活的生命所滋润,而永远都不会老去的、“有故事”的人;一定是学生不管走多久、走多远,都会时常“深情回望”的人。
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谁能像他们一样,如此酣畅淋漓地浪漫一辈子、抒情一辈子?
做“好老师”,真好!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