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时文选荟>详细内容

时文选荟

如果成功的秘诀是失败怎么办(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26 19:43:19 浏览次数: 【字体:
如果成功的秘诀是失败怎么办(二)
 
来源:《人民教育》2012年2期
 
  尽管伦道夫戏称自己如今的项目为。“CARE 2.0”,但实际上这个项目与CARE全然不同。2008年,一个叫作“品格教育协会”的国际组织发表了一篇论文,将品格教育分成了两大类:一类项目培养“道德类品格”,它们往往强调伦理价值、公正、慷慨和诚实、正直等;另一类则侧重“执行类品格”,包括努力、勤奋和坚持不懈等。河谷学校的CARE项目所关注的明显只是。“道德类品格”,而伦道关和莱文所选择的7种品格则侧重于“执行类品格”,尽管其中有一部分道德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像热情、乐观、社交能力、好奇心等并不涉及过多道德成分的品格,它们会使你想起乔布斯或克林顿,而不是马丁·路德·金或者甘地。
  伦道夫选了两位老师来负责学校的品格培养项目,她们是负责高中的柯恩和负责初中的菲尔斯特。柯恩对品格培养有强烈的兴趣,与伦道夫一样,河谷学校学生的品格情况令她担忧。但她对学校所选择的7种品格力量却并不完全认同,认为这些选择过于强调坚韧和努力工作了,而她更看重培养好的人品,看重诸如公平、诚实、对人友善等品质。
  可以说柯恩更看重“道德类品格”而非执行类品格,这种观点在河谷学校仍占主导地位。
  在展会上,学生们谈论最多的l是价值观和伦理问题,他们所强调的价值观趋向于社会价值,比如:融合、宽容、多样性。一个八年级的女孩提到,她和朋友们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相互接纳。她的看法在河谷学校十分典型,在这里,品格往往被理解为帮助他人,或者至少是不伤害他人的感情。
  伦道夫担心学校的品格培养项目演化成强调行为规范的教育,那些笼统的词汇,比如:尊敬、诚实、宽容等。会使品格的形象模糊起来。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只是说:“互相尊重非常重要”,一学生往往会不得要领。为了帮助学生们理解,教师应对问题加以更具体的解释,比如:“你应该展现出自我控制力来”或者“互相尊重可以使你们的合作更有效率”,等等。
  菲尔斯特是一个学习问题专家,负责在河谷学校,的初中部开展品格教育。对这个项目,她有自己的担忧。她觉得很难让学生和家长们相信,这24种品格力量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好处。对于KIPP、的学生而言,只要讲培养这些品格有助于他们上大学便足够有吸引力了。但河谷学校的学生从没怀疑过他们能从大学毕业,上大学对他们来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对于KIPP的学生来讲,学习这些品格力量是在学习如何做一个事业有成的人,是在学习成功的秘诀;而河谷学校的学生本身就居住在成功人士的社区,身边成功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不需要老师教给他们如何成功。
  在KIBP学校,每次的成绩报告会都是学校的—件大事,而2010年2月的那次报告会格外令学校和家长们感到激动和不安,因为学生们将第一次拿到他们的品格报告单,没有人知道那会是什么样子。
  品格报告给KIPP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要为每一个学生的24项品格指数打分,分数从1到5分不等,这项工作让许多教师感到心里没底。而更大的挑战是:他们要向家长们解释,这些分数是怎样反映他们孩子的品格状况的。
  31岁的八年级英语教师维特是如此向菲斯和她的儿子加奎因解释品格报告的:“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让家长对孩子的品格情况有一个清晰的子解。”“我们所选择的这些指标是经过反复研究的,对成功的指示作用很强。这些指标成绩出色便意味着更有可能上大学,更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或者更有可能成家立业。我们认为这些指标非常重要。”
  菲斯不断地点头,然后维特开始解释加奎因品格报告单的具体得分,他先从最好的方面开始:在“对长辈和同学有礼貌”上每个老师都给了最高的5分,在“控制自己情绪”方面他也做得同样出色,这两项都是人际关系中自控能力的指标。
  “我认为这是你的真正强项所在,”维特对加奎因说道,“你把自己的自控能力培养得出奇的好。因此,接下来就要看看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我想最重要的可能在这里。”维特说着指向报告单,用笔圈了其中的一项,“‘集中注意力和抗干扰的能力’,这是一项有关学习时自控能力的指标,同其他指标相比,这项偏低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上课时总说话,”加奎因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有时我还走神,不注意听讲。”
  于是他们3个人一起讨论了提高注意力的方法。经过15分钟的讨论,菲斯似乎很是信服新的方法,在结束谈话时她对维特说:“他的强项并不让我吃惊,他就是那种类型的孩子,但能够找到他需要努力的方向非常好,也许这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在KIPP的校园里,品格的语言已经渗透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们穿着印有24项品格名单的T恤;墙上张贴着写有“获得自控能力”和“我积极参与”等标语;走廊的公示板上有一个品格记录栏,一旦发现自己的同学有哪项表现得好,学生们可以在那里记录下来。比如,学生贾思敏写遭:“威廉在数学课上每个问题都积极举手发言。”
  品格教育还融入了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莱文将这称为“双重且的教学”。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用品格的视角来分析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英语教学在这方面更是具有天然优势。下面是一堂英语课的情况。
  这堂课上,教师维特带领大家讨论奇诺瓦:阿切比(chinua Achebe)的小说《分崩离析》(Things Fall Apan)。在教室正前方的墙上,7种品格力量被用蓝白相间的大字写在上面。维特请学生分析一下小说主人公奥康克沃(Okonkwo)的品格特点,看看哪些品格力量在他身上最为突出。经过一番反复讨论,多数学生认为奥康克沃最突出的品格是坚毅,最差的是自控力。这时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过多的坚毅会不会起反作用呢?”
  “当然啦,每种特性都有可能起到反面的作用,”维特回答道:“像奥康克沃这样过于坚毅就会对他人缺乏同情。如果你有很强的坚毅力量,你会很难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抱怨世事艰难,因为对你而言,没有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你就有可能很难做到对人和善了。其实,即使像‘爱’这样的品格也有副作用,过多的爱容易让你招致欺骗。因此,处理品格时你必须小心,品格的力量是可以转化成性格弱点的。”
  培养坚韧和自控的品格,最理想的方法是不断战胜挫折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包含着7种品格力量的教育,但在KIPP学校,它们确实贯穿在绝大多数的纪律要求中。一个七年级的语文教师举过一个例子:一天,她看到一个女孩上课时嚼日香糖,当她纠正时那个女孩却矢口否认。过了一会儿,那个女孩再次嚼口香糖,而这次她同样不承认。若在以前,这位教师一定会气得大喊起来,但这次她却能平静地说道:“上课嚼口香糖只是个小错误,但你为此撒了两次谎,着实令人失望,你的品格报告单上该怎么写呢?”那个女孩一下就慌了,教师甚至担心她会在课上哭闹起来。不过与此相反,女孩吐掉了口香糖,在剩余的时间里一直安静地坐着,直到下课她才含着眼泪来和老师谈话。女孩抱怨说:“我是那么的努力,但什么也改不了!”“难道你不知道自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老师说,“要是两周前你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哭大闹起来的。”
  在KIPP学校教务长汤姆·布伦泽尔(Tom Brunzell)看来,上面所提到的谈话既不是学术性的,甚至也不应算作纪律要求了,它是在进行某种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强调运用理智来克服那些非理智的恐惧和自我毁灭的习性,运用“自我谈话”一类的技术手段,它可以提醒人们要从更宏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眼前的危机。布伦泽尔认为,品格教育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这样的行为治疗工具,“能在KIPP学校获得成功的孩子,应该能对自己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要知道,中学时代是孩子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他们应该学会不断对自己说:“‘这点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没问题,明天一切都会好的。’”
  布伦泽尔所描绘的能够把自己从危机中解救出来的能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克服它们的能力,正是河谷学校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所缺少的品格,这也是同KIPP的学生相比,河谷学校学生最主要的劣势所在。在2011年2月的教学研讨日里,伦道夫曾给全校员工放映了一部电影——《无目标的竞赛》(Race To Nowhere),这部电影反映的是美国精英高中学生所面临的压力。电影讲述了一个青春期女孩凄凉的故事,她多才多艺、成绩优秀,因而学校和家庭对她成功的期望不断加码,她显然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最终自杀身亡。
  这部电影曾引起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美国现行教育模式的激烈批评。畅销书作家玛德琳·莱文(Madeline Levine)在其作品《特权的代价——优越的物质和父母的压力如何塑造了迷惘与闷闷不乐的一代》(ThePrice of Pfivlege)中,引用了许多研究和调查来论证她的判断;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初中阶段便开始显现出多得惊人的情感问题。她认为,这种结果并非巧合,而是由美国富裕家庭的教养方法所引起的。如今有钱的父母往往容易与孩子情感疏离,却要求孩子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便在孩子心中埋下了很强的羞耻感和无助感。
  而在河谷学校,另一种类型的家长也很常见。他们一方面逼迫孩子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又过度地将孩子保护起来,避免一切不利l的情况影响到孩子。但是,经历那些不利情况的考验,往往是孩子品格成长所必需的体验。
  一位教师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一个学生成绩一般,而他的父母却认定他应该是个全优生,那么他的父母就会向教师施加很大的压力。他们溺爱孩子,给孩子一切想要的东西。但孩子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品格力量的缺失,这在河谷学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实,这不仅是富裕家庭的问题,而是所有父母都面临的问题。它也是当今子女教养的核心矛盾所在:我们有一种急切的生物冲动,去为子女提供他们所需的一切,去保护他们免于遭遇哪怕一丁点的危险和不舒适。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或多或少地知道,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一些艰苦的磨炼,他们需要通过克服艰难困苦而获得自信。
  作为父母,你可能每天都面临这些棘手的难题,但在私下里承认是一回事,而在公开场合讨论这样的困境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正如伦道夫所面临的难题一样,如果强调孩子们缺乏诸如坚韧、感恩和自控能力一类的品格,那便等于在公开批评孩子们所接受的家教,对于河谷学校的学生家长来讲,这是很难被接受的。
  在谈论河谷学校学生所缺失的品格力量时,伦道夫提起了他自己的求学生涯。他上的是寄宿中学,由于成绩优异被哈佛大学录取了。但一进大学,他立刻有了强烈的失落感。两年后,他从哈佛大学休学了一年,找了一份体力活(给一个木匠当帮手)以求发现自我。大学毕业后。伦道夫到意大利呆了几年,干一些零活并学习歌剧。在他的一生中,那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岁月,充满了挫折和挣扎。但追溯往昔,伦道夫认为这段经历使他后来获得了成功的品格,“这种力量并不是来自于我在哈佛大学或寄宿学校时的经历,而是来自于那些不断尝试并犯错误的岁月,来自于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独自生活并学会把握机会”。但伦道夫担忧,这种宝贵的经历今天的大多数学生却无从获得,“培养坚韧和自控的品格,最理想的方法是不断战胜挫折,但在当今的教育环境里,没有人会遇到挫折”。伦道夫当然希望他的学生们能够成功,不过他所坚信的是:为了获得成功,孩子们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应付失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