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嶂 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中小学管理》 2011年第11期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既要借鉴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小班化教学的先进经验,也要注意承袭因材施教的传统、吸收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中国经验”。[1]魏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累的“中国经验”,对我国中小学差异教学有若干新的启示。
一、帮助学生进行时间管理
魏书生非常重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他创生了大量的教学策略,以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比如:他常组织紧张有趣的“一分钟竞赛”(包括一分钟背诵、一分钟抄写、一分钟默写、一分钟朗读、一分钟速读、一分钟跳读、一分钟听广播录音等),让那些对时间价值观念模糊的学生体悟到点滴时间的价值。又如:对那些缺乏时间管理信心和能力的学生,魏书生开展“高效学习日”实验。实验中,学生们一件接一件地做实事,顾不上惆怅,也没时间犹豫、拖拉,一天下来,个个眉飞色舞,十分得意。对那些缺乏时间监控观的学生,魏书生强化计划和监督反馈系统的作用。其策略是将“每学期必做的16件事”、“每周必做的九件事”、“每天必做的七件事”等形成一张张直观的统计表,或悬置在教室的墙壁上,或让学生张贴在自己的座位上,并实施自我、结对、班干部、班集体、班主任等多回路检查监督,增强反馈。鉴于此,我们在推进差异教学过程中,在起点和目标设计时,需要关注学生包括时间管理在内的资源管理策略。这是来自魏书生“中国经验”的首个启示。
二、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被98%的教师看做是“最大的难题”。[2]而魏书生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他的“六步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就做了可贵的尝试。
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一般都想知道“新知识是否有趣”、“新知识对自己是否重要”,魏书生针对学生的这种需求,采用了“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有趣的导语”、“让知识与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等策略。在一节课的中间环节(包括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学生们一般都想知道“自己能否自主选择从事的活动”和“自己是否具有达成目标的能力”,魏书生针对这种需求,采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尽可能做一个“懒老师’,由学生解答问题”、“鼓励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等策略,刺激学生的自主感和自我效能感的生成。在一节课的结束环节,魏书生采用“每位学生自己对自己大声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积极努力。
这提示我们,在实践差异教学时,既要关注外显的教学策略,更要明晰决定这些策略的内隐的动机。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魏书生深知情绪对人认知的调节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并进行心理调节。他开出了学生元认知训练的很多“处方”:
1.省察自身的认知和情意特点
策略有:(1)研究自身生物钟,画出三节律(体力、情绪、智力)曲线图,善用三节律高潮时,规避危险日。(2)写心理学小短文,了解大脑工作的机制、原理等背景性知识。如写《谈记忆力》、《再谈谈记忆力》、《三谈记忆力》等。
2.搜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策略有:(1)通过小型记忆力比赛和做记忆力体操,培养记忆力。(2)通过写童话和科学幻想文章,培养想象力。(3)通过仿写改写、专项突破和学做批改提高写作能力等。(4)作业自己留,考试自己出题评卷,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变被动学习为目标明确、主动出击。
3.监理自己的学习过程
策略有:(1)制定“知识树”计划,进行“规则运动”。(2)诊断学习“病相”并填写知识“病历”。写清“病名”、“病史”、“自感病因”、“确诊病因”、“诊疗方法”和“疗程”等。
魏书生常说自己是个“懒”老师,学生们也说“魏老师教语文课基本不讲课”,但恰恰是这种“懒”、“不讲”、“不为”,培养出了学生超强的自学能力。这种教学迫近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想,是“学不学”(《道德经》,意指不学众人所学,学众人所不学)、“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等道家智慧在教育情境中的现代回响。
四、让学生在“联产承包”中各显身手
魏书生认为,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人,就要让他们在参与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做主人的能力。他经常请学生讲语文课。从问题的提出、重点的确定,到文本的阅读、疑惑的破解,再到作业的布置和评价的展开等,全部是学生自主或者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完成的。学生若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向班级“专家”咨询请教。班级同学中有字词专家、语法专家、修辞专家、标点专家、通假字专家等,他(她)们“承包”了某一领域的教学。另外,也涌现了命题专家、补考专家、学习方法辅导专家和智力竞赛组织专家等等(这是对中国教育史上“导生制”的继承创新)。如果学生专家束手无策,老师才显身点化。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经过这样调整,就像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施联产承包制一样,学生们的专长、强项和潜能得到火焰喷发般的释放,教学生产力得到大解放,课堂生机勃发。
参考文献:
[1]川王兆璟.中国经验——教育研究反思的基本维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郭德俊,马庆霞.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任务中心教学模式[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3]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伞——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