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二)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二)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万维钢
(收入分配越平均的国家,教育手法越宽松;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家长越强调“努力拼搏”)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社会挑选,但高中这一次可能是最重要的
名校是一种稀缺资源。只要想进入名校的学生比招生名额多,高考竞争就一定激烈
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个人影响巨大,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
高水平工作机会能拉高人才水平
中国大力加大教育投入是近年经济高速增长了一段时间以后的事情。过去经济增长之前很穷的时候,教育更穷——但是“穷教育”并没有耽误经济增长。
如果查看历史记录,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在这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后才起来的。韩国在1960年代识字率比阿根廷低很多,人均收入只有其五分之一,而现在韩国人均收入是阿根廷的3倍。
也许不是教育水平决定经济增长。也许是经济增长了以后,社会上有了更多高薪职位,人们为了能得到这些职位才对教育产生更大需求。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系统培养众多高素质人才,当然搞不了创新;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创新的工作机会,那么它也不需要创新人才。人才和工作机会其实是共同增长的,而历史数据似乎显示,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人才并不神秘。在市场作用下如果一个高科技公司需要某一方面的人才,它就一定能找到这方面的人才。韩国完成了产业升级,它给年轻人提供了大量高水平工作,年轻人自然就会为得到这些工作而努力。他们可以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到很多跟工作相关的东西,甚至可能大学也教不出什么有用知识,他们更多的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前提是他们首先得能进入一个好大学。至于学生在高中这几年是否花了太多时间准备考试,可能对国家经济真没什么大影响。
穷人孩子不上名校,以后很难出头
众所周知,有名校学历可以大幅提高一个人毕业后甚至是一生的收入水平。但这里仍然有个因果关系问题。一个能考上名校的学生必定是非常聪明的,那么他未来的高收入,到底是因为他聪明而获得的呢,还是因为他上过名校而获得的?
两个美国经济学家,Stacy Dale和Alan Krueger,考察了将近两万名高校毕业生在毕业10年到20年的收入情况。首先很明显名校毕业生收入更高:一个1976年进入常青藤名校的学生在1995年时的平均年收入是9.2万美元,而对比之下如果他当初上的是个普通大学,收入将只有7万美元。
这个研究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它考察了那些有本事上名校但是最终去了普通大学的人。在一项统计中,519名学生同时被名校和普通大学录取,结果他们后来的收入是一样的——不管他们当初选择了名校还是普通大学!更进一步讲,只要这个学生有很好的SAT成绩,哪怕因为其他原因被名校拒绝了,他最终的收入还是跟去了名校的学生一样好。
根据这个研究,对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你走这条路能成功,走别的路也能成功。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足够复杂,而市场足够有效,以至于一次没被选中也无所谓。
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学生的家庭因素在这里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这个有点出乎意料的结论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好使。这个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个人影响巨大,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
那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儿呢?可能与社交能力、找工作时来自家庭的直接帮助、综合素质、想象力等因素有关。有条件的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一门心思考试,他们会想办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孩子将来显然会有更多机会。
但想象力是个很奢侈的追求。2014年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以基尼系数为标准,收入分配越平均的国家,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强调“想象力”,教育手法越宽松;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家长越强调“努力拼搏”,教育风格也更独裁。
如果你的竞争压力不大,甚至上哪个大学找个什么工作将来收入都差不多,你一定有闲情逸致搞想象力。如果面临考不上名校未来收入就必然不行的局面,你最好还是先考上再想象。
(作者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