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教科研资料>详细内容

教科研资料

基于学情重思考 虚心学习在路上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15 09:58:48 浏览次数: 【字体:

基于学情重思考 虚心学习在路上

                     ——语文组内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

李秀梅

 

有效的教学要基于学情。

如何量身定做,制定一份适合我的高一(3)班学生的教学设计是当务之急。

为了了解学生的批注现状,我布置学生“自主批注式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进行第一次批注结果抽查。抽查结果,他们大多仅限于知道批注的八字方针“圈点勾画,旁批备注”。

根据学情,我又安排学生进行二次批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并落实检查环节,所有学生把语文书交上来,我逐一检查,并拍照留做教学设计的第一手参考资料。检查结果比上次好了许多,全部有批注,可是仍存在随意性很大,批注不得要领,学生的批注层次不齐等问题。根据以往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根本不知道具体如何批注,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批注才是好的批注。

两次课前的学情调研,我发现规范批注是学生目前最需要的。

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在反馈学生的批注现状基础上,尝试给出批注的达标项目表,学生有据可依,可以按照所提供的批注方法尝试进行再次批注,巩固规范批注的程式。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选择了最精彩的“林冲手刃仇敌”一段,学生朗读-批注-交流分享-评价,逐一落实批注的四种方法,我鼓励学生批注阅读时要争取做到优秀,即可以根据阅读提出困惑,并尝试给出答案。课上,因为学生自主预习不充分,学生对于林冲杀死几个人说不出来,对于使用的杀人武器更是不知道(如果我参与并指导预习,课堂应该推进更快,可是会不会失去课堂的真实性,值得思考),我没有赶进度,而是选择以学生的学情为参考,停下来,学生读文本,学生查字典,学生批注,把课堂的时间真正彻底地还给了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学习与批注,学生真的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有深度的批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分析出“搠”是“刺、扎”的意思,“剜”是“挖”,要用力,进而分析出林冲对待不同敌人用的武器不同,用花枪“搠”和用解腕尖刀“剜”。他们还能看出林冲对陆虞候的恨,因为林冲是用尖刀用力去“剜”陆虞候的心肝。所有这些都是在批注的基础上,学生自己得出的全新理解,他们很积极很开心,课堂思维也很活跃。自己经过思考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得到认可,这是学生最大的成功,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听课教师也认可。当然,这里关于“搠”和“剜”的理解,还有很多种不同看法。我在备课的时候也进行了自己的批注,也设计了教师“批注示范”环节,但是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的学情不理想,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如果我硬性地把自己的批注和理解抛给学生,会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会不会适得其反?我设计教学的意图是学生学会批注,以教师的批注与阅读替代学生好不好?经过一番短暂的心理斗争,最后选择不呈现。尽管这是一个教学预设的亮点,但是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不该以教师的教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

好课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

课后,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节批注阅读课的价值在于学生真正地开始学会提笔读书,学会规范批注,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了。

问题一,为什么林冲不先杀他自己最恨的陆虞候,而是先杀了差拨?

我鼓励他自己思考,尝试给出答案。他认为:差拨是当地人,熟悉地形,逃跑的快,而陆虞候是外来的,不熟悉环境。我肯定了他的这一看法,在备课的时候,我确实看到有论文中是这样评价的,我趁势给了他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你的观点和专家的不谋而合”,看得出他的自豪感。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种理解,为了鼓励他去思考,我也并没有以我的阅读去告诉他结论,建议他课后继续思考,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问题二,林冲为什么要把三个人的人头供在山神庙?我一如既往的问他的看法,他不知道。我也没有立即给出准确答案,而是提醒他关注前文,林冲前面路过山神庙的时候他怎么做的?这个男生笑笑,不好意思地说:我没读到。读书不细致,不能前后文关照,这也是很多学生阅读的现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并没有责怪他,笑着提醒他回去再看看,想一想。下节课请他跟同学们分享。

第二天课上,我跟踪并反馈落实了公开课的内容。

“昨天的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学生都大喊学会了批注的方法,我借机又和他们一起复习了批注的四种方法,提出了优秀批注的要求。然后请昨天那个提出疑问的学生(赵玉)当众把他的疑问式批注的问题反馈给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思考,课堂讨论激烈,参与度很高。

跟踪课后,我又给学生抛出了一个批注阅读的问题,激发他们继续批注阅读的兴趣,“林冲的随身物件中,刀、葫芦等都有下落,请问他的钥匙哪去了?”课后,一个女生(杨以琳)拿着书来找我,说了她的困惑,我鼓励她把自己的质疑写出来,并告诉她没有答案,也可以进行合理地设想与猜测,把自己的猜想写下来就是非常好的小论文。(这还有待继续跟进)

高质量的课后评课议课也是帮助授课教师成长提升的好途径。

课后,我主动要求听课老师帮我评课。有的老师,课后及时进行了点评。因为下课时间晚,我就又采用新的评课方式,请听课老师通过QQ或微信对我的课给出意见或建议。非常感谢所有听课的老师和中文系的研究生们,她们全都很认真地给出了中肯意见和建议。第二天两节课后,我又当面请教了三位老师,进行了进一步交流与探讨,收获非常大。她们的点评帮助我更清晰地认知自己,她们中肯的建议帮助我明确了继续探究的方向与目标,她们的认可更给了我继续勇于践行新教学理念的动力。

我会怀着感恩的心,继续在教学改革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2021年5月15日)

附:研究生评课记录

1.老师,我是觉得从上课的状态来说,还是和平常很像的,班上的学生也很积极,而且这节公开课感觉就是正常上课一样,没有经过排练那种,学生学习到的也是新知识。                             

从内容上说,这次上的是“批注式阅读”,这节课更像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为例来教学生如何进行批注式阅读,我觉得和我写的旁批有一点共通性,旁批是编写写的,而批注式阅读是学生自己写的,解决学生怎么写批注,就是由易到难的批注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一个“批注式阅读达标项目表”,最终在学生预习的浅显的批注基础上上升到学生自己能主动提出疑惑,解决疑惑。这样教对于自读课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批注式阅读中来理解旁批的设置是否达标,以及达标层次,对旁批有自己的思考。(中文研究生贺亚萍)

2.李老师的课堂氛围一如既往的轻松,学生都很活跃。课堂上对于本节课的代表动词进行文本细读,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同时可以多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发表自己对于他人批注的看法,指出优点与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能够教授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续还需要学生多重复练习,形成习惯。
    或者可以打破选文即“文质兼美”的观念,对于选文进行批注的同时可以创新批注方式,对于文中内容或者写法,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尝试修正,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往深层的批注方式发展,不再局限于字音句型。
    一直喜欢李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在不断学习,受益匪浅。(中文研究生王倩云)

3.今天听了李老师的一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批注式阅读公开课,给与我一些启示。
    首先,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氛围把握的很好,不经过排练,丝毫没有表演的成分,更像是一节家常课。教学的功底值得我去学习。
    其次,李老师在这里也设置了专题研读,让学习透视自己的眼光、观察和研究方法,注重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批注,能够及时的给与反馈,加上在这一“专题”部分采用了同桌间的探讨,涉及到“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给学生设置问题以外,例如:“林冲杀了几个人?”让学生可以先自己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再同桌之间交流,探讨最佳答案。李教师在这里也注重到了评价的方式,并且针对学生的汇报情况,结合文本进行适当地讲解,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方式,也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最后,李老师直接展示批注式阅读达标项目表,做的批注式阅读,运用的批注方法,个人认为更为细致,分别从解析式批注,赏析评价式批注,联想式批注,疑问式批注。但是,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这样直接抛出方法,是否对于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否存在一定的阻碍呢。(我的一点小小的疑问,也可能不对[捂脸])。
    总之,非常喜欢李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后还需要认真学习。(中文研究生崔梦苹)

4.李老师的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与学生互动形式丰富多样,教学同时做到了严谨细致,并不流于表面,和平时的家常课是一样的状态。
    在文本细读方面,老师对“搠”和“剜”两个动词的解读形象细致,做了板书并启发学生联想,让我印象很深。
    学生对批注方法的掌握应循序渐进,老师列出的细表让学生有方法可循,很好的让学生进行了科学比对。
    但我也有疑惑,是否也可能存在着学生未从字词解释、字句解析方面着手,而首先指出自己情感经验亦或阅读疑惑的可能性呢,评分方式是否可以更为开放一些。
    通过老师的课堂收获许多,喜爱老师的教学风格,以后会继续向老师学习(中文研究生葛怡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