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科素养 提升课堂品质
关注学科素养 提升课堂品质
——参加高中语文新教材培训后的一点思考
李秀梅
语文新教材到底“新”在哪儿?教材出现了很多新篇目,且每一单元课文篇目增多,让人无法应对;教材的编排体例打破文体,呈现出全新的主题式编排面貌让人一时无法适应;“整本书阅读”新的让人似乎无法接受……这些新的变化让一些老师手足无措,也让一些老师发现“新大陆”一般,求新求异成为语文课“制胜法宝”,似乎课堂不出现点新的东西,上课老师就无法向自己和其他听课专家交代,听课老师也总会感觉索然无味无功而返。
面对语文新教材,创新是必须且必需的,一味地求新求异则值得商榷。在设计教学前,这里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考虑清楚。语文课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语文课该学些什么?语文老师要教些什么?又该怎么教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起。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定义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学科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逐步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必备的思维品质和关键的语文能力。这些则要体现在学生的四个方面的学科素养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那么,如何来落实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呢?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在自主学习语文过程去发现与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规律,形成自我的语体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大量积累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学好语文的硬道理,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手,该学生做的教师不要代劳,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查字典、上网查阅资料、读书等活动,完全可以放手,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们,他们的事情还是要他们尽量独自去完成比较好。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师生研讨深度学习,是比较理想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其次,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高中生的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品质。语文学习不只是识记一些汉字,背诵一些古诗词,阅读一些名著等简单的学习活动,学会思考也应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学生判断、推理、比较等思维方法的训练,思维广度、深度、敏捷度、批判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语文学习中更要落到实处。
第三,语文学习情境化,生活情境语文化。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着它最终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所以教学中可以模拟学生学习或者生活情境,师生共同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来解决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同时也体现语文的实践性。除此之外,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和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学校要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尝试撰写策划书、邀请函、主持人串词等,在活动中完成学习,把语文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转化,把课堂理论自觉转化为能力,这也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任务与目标。
另外,还要树立立德树人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学习一篇篇课文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如何做人做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学习,学会听说读写,学会学习语文,学会积极乐观的生活,这才是语文的终极目标。
或许有老师质疑,学生这样学习语文,高考就能考出好成绩吗?回答一定是“能”。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具体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表现、展示出来的。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比如高考试卷中的阅读分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表面看是文体不同,其实在阅读这几类文章时需要不同的思维类型,论述类重在逻辑思维,实用类重在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判断与推理,文学类重在形象思维。又比如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鲍叔举荐齐桓公用管仲而甘居其下成霸业及司马迁的评价,要求写成读书会发言稿,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任选其一进行评价。素材中有思想价值观的导向,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还要从现象中看清事情的本质,并且要联系现实,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也渗入作文审题之中。对于给出的具体情境“读书会”“演讲稿”,学生要把握环境,面对观众,明确自己的身份,同时要有较好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这是一种将语文情境生活化的过程。同时学生还要有遣词造句、构思文章等能力,这是语言表达与交流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三人中任选其一写作,这是多角度规定,既有可控性,又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学生也可以个性化的思考与写作,学生思维的品质也将决定作品质量。
所以,要想提升课堂品质,教师最好以《课标》为依托,学科素养为纲领,教材为蓝本,学生为学习主体,结合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综合设计教学。
用户登录